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老家算命的可信吗,以及客家人说的祖公屋跟伯公屋一样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八字算命这个方法是怎么来的呢闽南有冲喜习俗吗客家人说的祖公屋跟伯公屋一样吗八字算命,是总结了人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状态下生存的一种规律。是根据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五行生克、阴阳消长,及与后天的大运、流年的生克变化来推断一个人的命运。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向大地施气布精,一个人在父母精卵结合和呱呱落地的一刹那,所秉受宇宙的精气如何,即能主宰一个人的命运。八字算命术的理论,始源于春秋(孔子曰: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发展于汉代(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则*。)到了唐代,李虚中著有《李虚中命书》三卷,韩愈在墓志铭中所云最深:“五行以人之始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相生旺衰死绝相斟酌推人寿夭贵*百不失一二是也。”李虚中命书只有年、月、日三柱以推吉凶。到了宋代徐升著《渊海子平》,以人出生年、月、日、时四柱八字推断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前途吉凶,是八字算命史上第一部成系统成理论的著作,正式开立了八字算命法。明代万明英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八字算命,编撰了《三命通会》十二卷,采撷群言,得其精要,矫其偏执之见,立论园彻变通。自明中叶以来,谈星论命者皆以《三命通会》为总汇。近二十年来,算命术又有新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预测大师人才辈出,他们都有一套石破天惊的理论。自古以来医、卜、星、相是一家,“医”“易”一理,一个医术高明的中医师为病人开列一纸脉案,就是一篇医学学术论文,遵循脉案治疗可以医好人的病。一位高手的星相家,为命主评批出一张命单也就是一篇命理学术论文,按照命单抓住运机,追求事业的成功,预知祸福而趋吉避凶,能保障自己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医生和预测学家是医病、医命的救人使者。
闽南婚嫁习俗议婚
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俗以为,只有通过媒人的婚姻才是正规的、合法的婚姻,甚至双方是世交通家,指腹为婚,也须假手媒人。事成之后,男方要送给媒人谢礼,一般是猪脚、线面、糖果、糕饼和红包,称为“媒人礼”。
探家风又称“摆家风”、“踏家风”。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经济状况,探家风时一般不直接询问,而是靠观察家中的居住条件、伙食、生活习惯等来推断。
求庚漳州旧俗,经媒人说合,双方有意结亲,男家备请庚帖以红绡裹银币为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女家若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报以瓜果之类,称为“奠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有的还讲究庚帖的字数,强调要“合成老”,最好是十二字。
合婚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将之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再把它放置于供桌的香炉下三天。在此期间,如遇不顺心的事,就被认为是“不合”,便将女方的庚帖送回。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民间忌讳男女相差六岁,俗以为子午、丑未等相差六岁的属于“正冲”,不宜结合。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家再择期把男方的庚帖并备礼饼、糖果、豚肩、银物送到女方。男方的庚贴一般写“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键生”。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银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家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女家也回报以金珠饰物。
相亲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择日由媒人陪祖母、母亲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男方长辈实地观察女方容貌仪表等,特别会留意观察女方的手掌,看有无“断掌”(掌上有粗纹横贯左右),断掌被认为是克夫守寡之相,同时也会观察手掌是否柔软、细嫩,以判断是否是富贵相。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确定结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不会定在这个月,正月初一也不能举行婚礼。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五十岁则暂不成亲。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定婚
定婚包括以下礼俗:
食定又称“过定”、“定亲”、“下定”、“文定”或“送定”。
漳州旧俗,男家女性长辈(一般是母亲)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定帖”(即礼书,封面上书“礼”或“全”字,又称“龙帖”)和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好古的士人会设法弄到雁来作为礼品,没有活雁,则用木头雕刻成两只雁代替。一般人家的礼品为香烛、鞭炮、铅箔、布料、冰糖、线面、桔饼、槟榔、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十二色,启程时要燃放鞭炮。
男方送定的人临门,女家也应鸣炮相迎,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由福寿双全的“好命”女性长辈带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最后待嫁女由媒人陪同,端坐在厅堂中,双脚搁在小凳子上,男家的长辈将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媒人在旁边“唱好话”:“坐其正,则会得人疼”。有的男方长辈还要用铜钱串上红丝线挂到待嫁女子脖子上,表示此女已是属于男家的人了。女家还要将男方送来的礼物供于祖先神明的牌位前,敬告祖先神明,祈求赐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将男方送来的礼物退回部分(除聘金外),回“定帖”(又称“凤帖”),并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桔子、石榴花、花生(寓意吉祥如意,百子千孙)等,也要凑成六或十二件礼品。
双方还要订立“婚书”,彼此申明订婚结亲之意。婚书分“乾书”和“坤书”,两家交换礼帖和婚书之后,就以亲家相称。逢年过节,男方要向女家送礼物,多半是猪肉、线面、衣料之类以及粽子、月饼、糍之类。
是日,双方往往要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称“订婚酒”,赴宴者一般无需送礼。事后,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女方的亲友接受时,如果礼饼是完整的,则到该女子出嫁时必须送钱送礼“添妆”;如果礼饼已切成块,则届时不必送礼。
旧时,经过“食定”的婚约具有强制约束力,若男方悔约,不得要求女方退回财礼。定亲后,男子死亡,女子可另行择配,但须退回财礼。若女子于婚前死亡,男子仍应认其为结发之妻,以后另娶他人,只能算“续弦”,男家也不得追回财礼。民国以后,婚约的约束力减弱。订婚后,女方悔约,应退回男家的聘金;男方悔约,则不得索回聘金礼物;无充分理由悔约,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送大定又称“提聘”或“行聘”。
漳州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槟榔、糖、红圆子和其它糕点等。其中礼饼、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凤冠、红袄、红裙及其它议定的礼物要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或“催妆”。
男方送礼时应开具聘帖,罗列礼物名数。彩礼送到时,女家鸣炮欢迎,以礼品奉敬祖先,并依礼接待来人。女方不能将礼物全部收下,要割下排骨和猪脚让男方客人带回,称为“压篮底”或“回程”。女方也可能回赠另外的礼物,如定亲新郎的衣服、荷包、扇袋、书籍、笔砚、鞋袜、未来舅姑的鞋袜等,一般还要外加兰蕉、石榴、芋头、桂花,寓意连招贵子。
女方收到彩礼后就要准备嫁妆。富家的嫁妆叫“全厅面”,包括女儿终身使用的物品。嫁妆中的箱子多用以装衣服和布料,箱子的四个角落都要放上银元或钱,称为“压箱角”。
嫁妆一般还应包括马桶、浴盆、保家灯和各种绣花帘布,马桶又称“子孙桶”,寓意早得贵子,桶外边涂红漆,桶内装有红线贯穿的铜钱和花生、红枣、桂圆、冬瓜糖等物,由人抬送,放在新房的榻侧。另外还必须准备一对“(cua6带)路鸡”作陪嫁,(带)路鸡要选刚打鸣的公鸡和即将下蛋的母鸡。由新娘伴(女傧相)提到新郎家。
送日送日又称“送日子”、“送日头”、“送日帖”或“送迎亲帖”。漳州的“请期”是由男方择定迎亲的吉日,择日要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加上双方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的生辰八字,推算出没有相克的日子,还要避开新娘的经期。此外,还忌讳在无立春日的年份娶亲,也忌讳在农历五、七、九月嫁娶。“日帖”中除写明婚娶的日子外,还要注明新娘上轿和进门的时刻。经女方同意后,男方便书写红帖正式通知女方迎娶日期和落轿时应避属相冲克的人,然后依礼行事。
送日时除了礼饼、礼糖等常规的礼物之外,男家还要买一个新的米筛,画上八卦并用朱笔写上“喜”字,送到女家,迎亲时挂在花轿后用以制煞辟邪。
添妆与添丁漳州在送日以后,女方的亲友要送红包或礼物到女家,谓之“添妆”;男方的亲友也要送红包或礼物,为男方“添丁”。贺喜的财礼必须在迎娶日前送到,否则不吉利,婚家不接受。贺喜的礼物不能送钟和手帕,以免联想到送终和擦眼泪。
亲友送来的贺联、贺幛及其它贺礼应在大厅内依辈分陈列出来,其中新郎的舅父送来的贺幛应悬挂在厅堂正中。喜家收下贺礼后,都要一一登记,以便日后需要回报时有所根据。
裁制婚衣送日之后,男女两家要择日祀神上香,然后裁制婚衣,称“开剪”。除礼服外,还要裁制新郎、新娘的白色内衣裤。新娘的婚礼服为红袄、红裙、霞帔,配上绣花红鞋,衣服上要绣上“”形以祈吉祥,俗称“拍万字”。有的地方男女的婚衣都由男方裁制,然后将新娘的衣服送到女家。
挽面挽面是沿袭古礼。古时,女子十五而笄,后来,漳州就改在婚前一二日举行。新娘出嫁前,要择日祀神上香,请乡里较有威望,子孙多的“好命”老年妇女为其“挽面”。把新娘脸上的汗毛点点绞干净,俗称为“开面”。然后替新娘梳完头,一边口诵吉祥语,一边加上绒髻,插上一对如意簪。最后,新娘叩拜天地家神及父母尊长,表示行将出阁成人。
安床在女家嫁妆送来之前,男家要将洞房布置妥当,首先是择吉日安床挂帐。男家要请儿孙满堂的“好命人”主持其事,摆设各种供品;要用铜钱放在床头、床尾和床脚下;床安放好之后,口诵吉祥语,然后燃放鞭炮。
床铺必须顺着屋梁的方向放置,否则称为“担楹”,不吉。床安好后,要请一两个属龙的(其次选属蛇的)男孩爬上新床翻滚嬉闹,象征新娘连生贵子,称“翻床”。
裁制婚衣、挽面和安床都不能让寡妇、属虎的妇女参与或观看。厅堂里要点上三撮香火和一对红烛。迎娶前夕,女方家长会请人携带新卧具、镜奁、箱柜等物前往男家布置洞房。缝制被褥、挂帐铺床也要请“好命”的妇女来做。
完婚前,新郎不可在新房单独过夜,必须有一两个平辈的男孩伴睡,称为“暖房”。睡伴首选为属龙的,忌选属虎的。
出阁
漳州新娘出阁仪式繁复。清代,漳州嫁女要有“保姆翼以行”,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上头新娘在迎娶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的汤沐浴,换上红袄、红裙、霞帔、绣花鞋。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来,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称为“上(cnioo6)头”。有的仅在厅中的神位前由母亲(母亲不在则由其它女性长辈代替)插上首饰,表示已抚育成人。此礼亦为古代笄礼的孑遗。新娘还要戴上凤冠,有的地方头上要插茉草以祛邪,插石榴花心叶以示多结贵子,插早稻穗以表早得子。
新娘打扮完毕,全家团聚吃告别酒宴。宴席固定是十二道菜,称“十二碗圆”。食后,新娘与亲友郑重告辞,然后退入内室。
接婿男方迎亲花轿和仪仗队,按预定时辰抵达女家,花轿停在大门外,吹鼓手起劲高奏,迎亲者在门外叫门并燃放鞭炮。女家不会立即开门迎接,迎亲的一方要好言相劝,女方要一再刁难,俗以为这样才能留住财气。迎亲方放过三阵鞭炮之后,女方才打开大门,鸣炮迎接,以甜“鸡蛋茶”招待迎亲的队伍。经过傧相们再三催请,新娘随身带上一面制煞的小镜和一个装着象征“连生贵子,百子千孙”的莲子、花生、桂花、石榴、茉莉花心等吉祥物的袋子,走出厅堂向神明、祖宗神位及双亲行跪拜礼辞行。
客家人说的祖公屋跟伯公屋不一样。
客家人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使得他们所崇拜的神灵显得复杂繁多。在广西客家地区,崇拜的神灵主要有文、武二帝,客家地区中特有称谓的还有土地神“伯公”,以及一些人们自己编造的神灵,如“阎王”、“三界神”等神灵。
文、武二帝分别是指“文帝”孔子和“武帝”关羽。广西客家人重视教育,“耕读为本”,崇文重教,而孔丘就成了人们普遍崇敬的圣人。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唯一的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这就是践行儒家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理念。在一些书香门第,多会特设并敬拜“大成之圣先师牌位”。关羽重义气,民间将其尊为“武圣”,在客家地区,祭拜“武圣”的人不少。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帝诞,在关帝诞那天人们会祭拜关帝爷,这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物阜年丰。
除了有关帝诞之外,还有一个社王诞。农历每年的六月初六,即为在客家地区有特有称谓的“伯公”的诞辰。到了这一天,虔诚的客家人就要给各处的伯公上香、敬茶,办三牲、果品敬祀伯公。有的地方还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作福”祭典,在春季的“作福”祭典中,人们向“伯公”祈福、许愿,到了秋季则要向“伯公”完福、还愿。此外,人们还会把一些辖地较广的水口或村口伯公,尊称为“公王”或叫“社官老爷”。在广西客家地区,有一个叫“社日”的节日。社日祭拜在各地有所不同,但就一般而言,各地“社日”在一年中分成春社、秋社,人们有集体出谷宰猪祭社坛,然后会餐分肉的习俗。祭祀的意义都一样,春社意在祈求保佑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而秋社是在喜庆丰收,感谢社王的恩赐,祈求来年再续。
这个“作福”和“社日”中的祈福和还福,又与广西客家地区很常见的年初祈福和年尾还福很相似。有很多的地方在年初以及年末会到观音庙里,也有到社公处去祈福以及还福的,这种情况在广西很多地方都是比较常见的。每一个地方祈福与还福的仪式大致相同。在钦州贵台一带,据当地的一位姓李的客家老妇说,他们当地与其他广西客家地区一样,一般都是年初祈福,年尾还福。她家在祈福时,要准备一碗茶水,糖果、饼干或者糍粑也可以,再准备各种色纸,来到社公面前祈福,主要是祈求一年中全家人平平安安,诸事顺利。另外,还有一些人家会到各种庙里面去祈福,大致的过程也都和在社公处的祈福一样。之后,还要回到自家的厅堂烧香、烧纸。到了年末去还福的时候,人们准备的祭品必须要和年初祈福时准备的相同,还福的过程也是和年初祈福时的过程和仪式大致相似。另外,由于地方不同,所需的祭品也不尽相同。在广西其他的客家地区,有些地方的客家人在祈福和还福时,除了要准备上面所说的供品之外,还要同时备上三牲作为贡品。
除此之外,由于在广西客家地区对“伯公”的崇拜很多,因此“伯公”的神位,可谓处处都有,无论是在田间、路口、大树下,甚至在祖坟旁,都有专门建造的后土伯公神位。这些在家庭以外的伯公能起着保佑人们在外能够平安顺利等的心理作用。在广西客家人的家里,住屋内还会有镇宅土地龙神伯公、灶头伯公、床头伯公等,这些家里的伯公主要是起保佑全家成员幸福无灾的心理诉求。
在广西客家地区,佛教也相对比较盛行。客家人的佛祖信仰,以观世音菩萨最为普及,有的人家会在家里设观音座。有些客家人在年初祈福和年尾的还福的对象,也是各个庙宇中的观音娘娘。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诞,在这一天人们会向观世音焚香求子祈福。像以上所举观音诞、关帝诞和伯公诞一类的神灵诞辰,都是年长的广西客家人所共知的。
当然,广西客家人的家庭神灵崇拜主要还体现在年节风俗上。广西客家人的年节风俗与各地的各族人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一般都可以分为三十几个祝福、祭祀性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等。其中,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的。
要过好大年,首先就要从小年开始准备。进入腊月之际,也就意味着年关将至,客家人就要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好准备了。于是,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或者是二十四日,每家每户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祭“灶王”。其实广西客家人在腊月祭祀的灶王即是道教里的一个神。灶神很早就进入道教神谱,称东厨司命,后来升级为帝,号东厨司命大帝。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说是十五),该日家家点灶灯祭灶。但现在所说的辞灶、接灶已经演变成过年习俗的一部分了。
在客家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下凡间的使者,因主管各家的衣食,被供于灶旁,这样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家吃的是什么,以此来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会祭“灶王”,以便灶神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在凡间的善恶是非。祭祀“灶王”的贡品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以素食、茶酒以及香烛为主,其中糖食则是家家必备的。必备糖食的原因,据说是为了甜甜灶王的嘴巴,让他能上天美言几句。另外一种说法是,为了让灶王的嘴巴被糖食粘住,上天之后就不能向玉帝讲凡间的坏话了。直到除夕之夜灶神才会重回凡间复职,那时的“灶王”神位已经被家家户户的人们打扫得焕然一新,以此迎接灶神的回来。
送走灶王之后,人们就可以做些大规模的清洁扫除工作,把屋子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接着就要采办年货,制作各种糕点,以备过年之时可以自食或是用于招待亲友、送礼等,过年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浓。到了除夕夜,子时到来之际,人们会根据历书所指的大利方向,敬拜天地,遥拜四方神灵以及祭祖。此外,客家人过年时也有一些禁忌,如大年初一不扫地,担心把财气好运扫出门了;不杀牲畜,不吃荤食。虽然现在年初一不吃荤食的忌讳少了,但是,不杀牲畜的习俗是比较普遍的,而这一禁忌想是与佛教的斋戒茹素有关。
除了在腊月二十三要祭神灵的之外,其他还有一些节俗是要祭神灵的。比如在正月十五,新年就要结束的上元节这天,人们除了要供奉祖先外,也要供奉各方的神灵。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客家地区又称之为“五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三牲祭祀神灵,这个习俗在客家地区是很普遍的。除此之外,人们还习惯过“中元节”,广西的客家人也多在七月十四或是七月十五过中元节。在中元节前,家里的妇女就会用各种色纸剪裁各式的衣服、鞋子、帽子、金银财宝以及各种箱柜之类的象征物品,到了中元节的午后,就用各种贡品祭祀祖先和各方神灵,而之前准备的那些纸衣、纸帽以及金银财宝等就被焚烧,以供先人灵魂回来取用。
在家庭式的拜神活动中,拜神是按照神的大小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来进行的。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有其他红白事情时,人们就会杀鸡,并准备酒、香烛、鞭炮及其他祭品。首先在自己房屋门前拜天神,然后按照神的大小顺序祭拜,最后回到自己的祠堂,拜自己的祖先。整个祭拜过程一般由家中的女性主持,小孩或者丈夫充当助手的角色。这是因为客家妇女长年和男子一样从事生产劳动,在男子外出的时候,还要挑起一家里里外外的所有事务,是家里的顶梁柱。因此,在客家地区,客家妇女的勤劳能干与独立自主都让她们享有较高的地位。
此外,因为相信命运,畏忌神灵,广西客家人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也有不少禁忌的事,从中也可以看出道教存在的痕迹。客家地区流行巫觋。古代时,称女性为“巫”,称男性为“觋”。在客家地区的“巫”,称为“仙姑”或是“神婆”。仙姑已受道教影响,崇奉玉皇大帝,并以“仙”为名。而客家地区的觋也已与道士合而为一。仙姑通过请神问鬼,为人们驱邪去灾,这是所谓的“问仙”,指一部分人在有病痛时不相信医生,有挫折时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而是相信仙姑和神婆的指点行事。在广西客家地区也流行问仙,特别是当家里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广西客家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习惯去问仙,以求破解之法。
还有一种是道教的术数。包括算命、看相、择日、堪舆等活动。算命,一般是以人的生年、月、日、时的干支作为“四柱”,由算命先生为人推算出一生的吉凶。看相,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再由相面先生看人的面容、五官、骨骼以及气色等,结合五行之说推断出所谓人生命运的好歹。择日,凡婚丧、建造、出行、修墓等,不论大小事情,常请课日师推算宜忌日子,才有所动作。这些活动在广西农村的客家人日常生活中也是较常见的。大多数时候,还可以看到有的人家家里添了新生儿后,会有长辈请面相先生帮看这个小孩的命格,以此来推断这个小孩将来的命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男女要结婚之前,会请来算命先生推算双方的“八字”。两个人的“八字”讲究是相生还是相克。若是两方命格相生,那么这段婚姻就会美满,如果是双方命格相克,有可能婚事就办不成了。在广西,择日多见于客家人建造房屋或是选取阴宅,以及婚丧、出行这些日常的生活中,广西客家人会请来课日师推算出理想日子,才会有所作为。
另外,客家地区还流行延请道士、和尚参与的“打醮”的祭祀活动。打醮的名目繁多,有祈求平安的打“平安醮”,有驱瘟疫、除天灾的“许愿醮”,有好收成时打“酬谢醮”,有丧葬,则请道士打醮,以“超度”亡灵。打醮时,要设斋道祭祀,道士击鼓诵经,举行演戏娱神诸活动。在广西客家地区,多见的是丧葬时,习惯请道士打醮。当家里有亲人去世,一般的普通人家多到道观中请求为亡灵施行拜忏仪式,财力较雄厚的,则请道士到家中结坛拜忏。比一般忏仪排场更大的,是举行水陆斋。水陆斋一般要做七天,也可以做更长的时间。所谓水陆,是指要供奉上天、中地和下水三界的诸多神灵,包括使三界六道亡灵饿鬼都解脱烦恼,出离苦趣,所以规模很大,而且其中包括了很多成分,甚至包容了众多的超度亡灵仪式,那些仪式在小型的斋仪中是可以独立举行的。上述做法在各地会有种种变异,但其用意则都一致,主要在于行孝慈,同时也给家人带来安全感,解除因亲人亡故带来的心理阴影。
凡此,这些问仙、算命、打醮等的活动都是人们由于敬畏鬼神,以此来寻求心灵的安慰才有的行为。
在广西客家地区,我们还可以见到不少以佛、道的名义兴建的寺、庙、观、堂、坛等宗教建筑物。因此在广西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见到他们入庙拜神求签,求问祸福的这种情况。
此外,当我们走在街上或者去到客家人的家里,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在客家人的居室或是店铺等处的墙上,会贴着用红纸书写着“童言无忌”、“百无禁忌”之类的红签。这么做的用意是以此来表明自己无所禁忌,然而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反作用的表现,在他们的内心实际是因为敬畏鬼神的存在。
另外,基督教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始传入我国。在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之时,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物是以创立“拜上帝教”来吸引教徒,并以此来扩充革命力量的。但是,基督教在广西的影响不如前面所说的这几个宗教广泛、深远。不过,人们还是可以在广西的一些客家地区看到有教堂的存在,因此属于基督教的耶稣和圣母等西方的神灵,也有人信奉和崇拜。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老家算命的可信吗和客家人说的祖公屋跟伯公屋一样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