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南充算命最灵验的地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晚清汉族的生育习俗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桂林有哪些名人晚清汉族的生育习俗《观书有感》古诗桂林名人
李天佑( 1914-1970)
广西临桂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排长、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第五十八团副团长、团长,红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团长、师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十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副师长、第四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团长、副旅长、代旅长。一九三九年赴苏联学习军事。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军长,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陈宏谋(1696--1771),桂林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春,中恩科试第一名举
人。系清乾隆帝的重臣东阁大学士。先后任甘、晋、陕、鄂、赣、闽、湘、苏两省巡抚,两广、湖广
总督。陈宏谋一生致力发展生产,不畏权贵,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故里为诸峰环绕,“风水”传说
颇多。陈氏家族,世代功名不断,五代连科,翰林连袂,自陈宏谋起的190年间,陈氏家族科甲曾有
状元1名、翰林2名、会元1名、进士4名、解元2名、举人26人、贡生9人、凡35人。
王半塘(即王鹏运,1849-1904)年,桂林临桂县人,自号“半塘老人”,他是我国近代有名的词学
家,著有《半塘定稿》3卷,《剩稿》1卷。他伤国忧时,发而为词,是清代词坛之大师之一。
马君武(1881-1940)桂林人,生于恭城。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爱国诗人。早年
就读于体用学堂,后留学日本和德国,是中国留学生取得工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追随孙中山先生
进行革命活动,先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长、上海大夏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工业大学和广西大
学等校校长。马君武学识渊博,懂英、法、德、日四种外语,翻译过许多世界名著和工程技术等专著
,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为祖国培养造就人才作出了贡献。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桂林临桂县两江乡人,陆军速成学校毕业,上将衔,1948年任国民
党政府副总统,1949年1月任代总统,12月移居美国。1965年7月回国。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有官邸在桂林市象山区文明路16号。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1月中旬,李宗仁曾在此居住办公。其旧
居在临桂县两江乡。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桂林临桂会仙乡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
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抗战时期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军训部长、桂林行营主任,解放战争时任国民
党国防部长、华中军政长官等要职,上将衔。1949年飞往台湾,1966年在台北逝世。在桂林市秀峰区
榕湖北路榕湖饭店大门内近处有公馆。
王维俭女,运动健将、高级教练员。广西桂林市人。生于1947年。1958年入桂林业余体校,同年被选入广西技巧队,1959年参加第1届全运会技巧比赛后,调入国家体操集训队,改为体操运动员;1963—1972年连续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蝉联个人全能冠军,同时每年都获得2—4枚金牌;1963年在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夺得个人全能、自由体操、平衡木、跳马4枚金牌;1966年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体操比赛中是获得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并获得个人全能和4个单项共6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在亚洲体操比赛中获得金牌最多的运动员;1963年荣立特等功;1964年获运动健将称号,荣立一等功,1975年任国家体操队教练员,培养了马文菊、黄群等一批全国冠军和参加世界体操大赛的优秀选手。1980年获高级教练员称号。1988年曾任第11届亚运会集资部副部长。现兼任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司长,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女子少年运动训练法》等3篇文章。
姓名:莫慧兰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9.07.11
身高:150cm
国籍:中国
籍贯:广西桂林
莫慧兰简介
1985年7月,莫慧兰进入广西桂林体操学校,1990年12月进入国家体操队。1994年10月,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上,莫慧兰一人独得团体、平衡木、自由操、跳马和高低杠五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莫慧兰获得跳马银牌。莫慧兰高低杠上的“团身前空翻越杠抓杠”动作被国际体联称为“下世纪”动作,并被命名为“莫式空翻”。
曹邺
【曹邺】(约816~875)唐代诗人。字业之,一作邺之。广西桂林人。自幼聪颖,勤于攻读。唐大中四年(850)中进士,历任天平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太常博士、礼部郎中、吏部郎中、洋州刺史。后辞官南归,迁居桂林城北阜财坊,以读书、写诗、教馆自娱。其诗多吟咏故乡山水景色和田园风光,乡土气息浓郁,如《题广福岩》、《东郎山》、《西郎山》、《东洲》、《迁居桂林寄阳朔友人》等。其故居在阳朔县城北面的龙头山和北鹿山之间。后人在其故居处修造了曹公祠堂、曹公书院。据传及第前曾在天鹅山下石岩读书,后此处被辟为曹邺读书岩。岩口存有民国年间朱谟题的"曹邺读书岩"5字榜书及明朝解缙的《曹邺读书岩》诗刻。有诗集3卷,后只存2卷,《全唐诗》收其诗108首。�
曹唐
【曹唐】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字尧宾。广西桂林人。初为道士,后还俗,举进士不第(一说于唐太和或大中年间进士)。咸通年间(860~873)为使府从事。工于诗,尤以游仙诗著称。常遨游名山大川,寻仙访道,写有诗3卷,《全唐诗》收其诗2卷,共148首。其中小游仙诗占98首,大游仙诗50首。其诗想象力极为丰富,对景物的描述栩栩如生,贴近自然。诗中流露出不满现实,自持清高。与曹邺有晚唐"二曹"之称。原有专集,已散佚,后人集为《曹从事诗集》。�
莫休符
【莫休符】生卒年待考。唐代官吏、学者。广东封开县人。历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融州刺史、御史大夫。晚年辞官退居桂林。于唐光化二年(899)写成《桂林风土记》,将所见所闻录入书中,是一部有关桂林历史地理和风俗人情最早的风物志。书中有李渤、元晦、裴行立、韦灌等人开发桂林山水、修建风景名胜的记载,以及张固、卢顺之、张丛、元晦、路单、李渤等吟咏桂林山水的诗作,多为轶篇,弥足珍贵。原书3卷,宋时已佚失两卷,今存1卷,42个条目。�
赵观文
【赵观文】生卒年待考。唐代状元。广西桂林人。官翰林院侍讲。唐乾宁二年(895)应进士科时,由于考官舞弊,录取张贻宪等25人,赵观文名列第八。落第举子对此不满,指责考官崔凝,纷纷要求重考。唐昭宗下令在武德殿重试。赵观文被钦定第一,高中状元。赵观文自持正直,不善阿谀奉迎,终因言辞过激,得罪了权臣刘季述,托病辞官归里。唐桂州长史朱韫新修尧舜祠落成时,特请其撰写《桂林新修尧舜祠祭器碑》。陈可环任桂州都督时,特将其所住街坊改名进贤坊。清人于凌汉等人在其家乡立"赵状元故里"石碑,策励后进,以垂永久。�
石安民
【石安民】生卒年待考。宋代官吏。字惠叔,广西桂林人。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象州判官,执法严明,决狱明恕。后分教廉、藤二州,提倡德教,文风大振。早年曾从沈晦、胡寅游,受知于张浚。能文善诗,博学多能,与其弟安行、安时并称"三石"。后知吉阳军,未赴而卒。著有《惠叔文集》。�
包裕
【包裕】(1437~?)明代官吏。字好问。广西桂林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任抚州推官、监察御史、贵州巡按、云南按察副使、河南按察佥事等职。置身官场,却淡泊名利,"凡事务通民情"。在抚州时,郡无冤狱,时人称为"小包"。在云南时,督兵讨平叛乱,区划地方事宜,"遗利甚广,滇人赖之"。因不满官场腐败,以疾辞官归乡。在家乡,热心公益事业,捐钱出力,修整会仙岩,并撰有《重修广西省城碑记》、《桂林五贤祠记》、《永济桥记》、《重修怡云亭记》、《重修临桂县治记》等碑文。平日居家以诗酒自娱,闲暇时邀集地方官吏冯镐、陈崇德、管琪、周进隆等畅游题咏,在伏波山、月牙山、南溪山、虞山、华景洞等处有题诗、题记。其诗文多被收录于《三管英灵集》、《粤西诗载》、《粤西文载》中。著有《拙庵稿》。�
吕调阳
【吕调阳】(1516~1580)明文渊阁大学士。字和卿,号豫所,谥文简。广西桂林人。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廷试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少保、太保、少傅兼太傅、吏部尚书等。留京近30年,以廉正闻名。教育监生时,注重言传身教,先德而后艺;为穆宗帝讲学,引经据古以规时政,深得朝廷敬重。能文能诗,古雅淳厚。与张居正合编《帝鉴图说》,并纂修嘉靖、隆庆两朝实录。万历六年(1578)秋,因病辞官归乡。撰有《佛塔寺碑》、《全州建库楼记》、《勘定古田序》、《奉国中尉约畲墓志铭》等碑。卒于桂林,葬北郊狮子岭。�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f?kz=103161855
2回答者: kkchina-都司七级 2007-12-24 13:03
我来评论>>相关内容
•桂林名人事迹
•桂林名人是都可以?只要是桂林人!
•桂林名人什么年代都可以!只要是桂林人!
•桂林“名人”
•桂林的名人电子词典维修点?
更多关于桂林名人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名人资料桂林
其他回答共 1条
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异水自然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有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近有马君武、李任仁、白鹏飞、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黄现璠、李天佑(以出生年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为“文化名城”桂林的骄傲。
{桂林历史文化}桂林历史名人
虞舜:为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禅让贤君,幼年丧母,对父及后母尽至孝道,用象耕田于历山下,受尽磨难,时洪水猛兽为害,由四岳推举尧帝任其摄政。他勤于政事,巡行四方,体察民情,解除民疾。尧帝去世,虞继其位,仍咨询于“四岳十二州牧”,挑选贤人,于下大治,又选治水有功之禹为继承人。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相传虞帝晚年曾南巡桂林,登临虞山,视察岭南山川形势,死于苍梧之野。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著名诗人,南朝刘宋时任始安郡(今桂林)太守。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向秀、刘伶和阮咸五人,特建“五咏堂”在读书岩旁。“七贤”中的王戎和山涛因贪恋权势,为颜所鄙视,故不在“五咏”之列。北宋时,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黄庭坚书录颜延之的《五君咏》。刻碑石于龙隐岩内。是桂林石刻之珍品。
鉴真大和尚: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曾于天宝九年(750)从雷州半岛北返途经桂林,受到官、僧的隆重欢迎并在开元寺主持授戒大典,时桂州都督冯古璞率领驻此的岭南七十四州官人、选举试学人等数百人,接受了菩萨戒,盛况空前。鉴真大和尚一行在此休整了一年,后下桂江,经阳朔、平乐、梧州、广州北上。回到扬州后,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此为桂林佛教史上一盛事。
朱邦苎(?--1572),是七世靖江王朱经扶的嫡长子,嘉靖六年(1527)袭封王位,隆庆六年(1572)薨,谥号恭惠。
朱任晟(1538—1608):靖江宪定王,是八世朱邦苎的次子,叔袭侄位,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辅国将军进封靖江王,三十六年(1608)薨,谥号宪定,终年71岁,是靖藩中年寿较长者。
性因,原名金堡,号道隐,浙江钱塘人,崇祯庚辰科进士,官至南明永历朝兵科给事中,因直言“罪谪”至桂,削发为僧。但仍心怀报国,关心抗清大事,常与文渊阁大学士、抗清名臣瞿式耜共商复明大计,极受时人尊敬。瞿、张二公抗清成仁后,被暴尸于天,他与栖霞寺主持浑融和尚仗义冒险收殓,成为忠义之举。
徐悲鸿(1895-1953),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35年因反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愤然离开南京来到桂林讲学和创作。李宗仁先生特在阳朔购置一座砖木结构的单进三开间平房给他作卧室、画室以及客厅,1936年居入,居住年余。在此,他自称“阳朔天民”,创作了《漓江春雨》、《走岂渡》、《鸡鸣不已》等名画。
晚清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特别是戊戌变法和革命党由于清末民初对新思想的宣传和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批判,清朝的生活利益制度和规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就决定了晚清汉族社会的生活礼仪和习俗,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风貌。特别是汉代社会下层民众的婚丧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婚姻中的文明婚礼、丧葬仪式中的追悼仪式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和融化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呈现出与时俱进、渐变求新的趋势。生日习俗1为孩子祈福与怀孕晚清时期,婚礼上有很多为孩子祈福的习俗。比如新娘进门就用布袋铺地板,四周换,命她踩,叫传袋,以博取世代之色。在湖南民间,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送子麒麟仪式。据胡浦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这种习俗在清代湖南长沙就有。一般情况是:每当有龙灯玩家来到主人舍和主人赠送礼物,人们围着不能生育的女人舞龙,然后把龙缩短的身体,骑上孩子,在堂前走一周,哪怕是独角兽送孩子。清代有一首诗说,女人可以围着龙怀,迷恋孩子才奇怪。龙不如纸龙,送个孩子也能是独角兽。清末民初,为了获得孩子,百姓不惜鞭笞新娘。这种习俗在福建闽侯被称为排溪。也就是在元宵节的晚上,亲戚和邻居拿着一根竹竿找一个没有怀孕的新娘,打她,这就是所谓的帕特西安。这种习俗是针对女性的不孕为身上有邪物,以为只有鞭笞出邪物才能怀孕生子,反映了清代汉族社会习俗的愚昧落后。还有一个流行的习俗叫轮回。主要方法是让孕妇穿上某种东西或者表演某种魔法,从而改变胎儿的性别。比如江苏青浦黄渡镇的习俗:夫人怀孕时,若身旁佩戴雄黄,则云能化女为男;老婆怀孕不到三个月,有老公奇装异服,平旦,绕着井左转了三圈,又去看详细的电影。唐don她会生下一个男人。胡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第三卷,江苏,上海书店,1986年,第116-117页。除此之外,还有更简单方便的胚胎转移方法,比如想生男孩的,让孕妇多看看男娃娃的画像,多和男孩接触,多吃公鸡和雄性动物的肉等等。2分娩洗三产妇时,各地也有一系列的禁忌。比如安徽产妇分娩时,禁止随意往盆里泼污水,怕污染,送产娘娘带来灾难。婴儿出生时,其胎盘要用陶碗处理,盖上肥泥,再种上一丛葱,称为长寿葱,以示长寿和智慧。周:东阳风俗志1984年印刷版。中国北方和南方都有洗衣的仪式习俗。胡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孩子出生后三天,就叫西散。那一天,我们会把生母招回家,在饮食上给予优待,然后我们家会把圣旨纸连同床主、床母的像一起呈上桌,以五盘生边灶台炉作为供品。接生婆烧香烧纸。之后,将大火或烧开的槐花水倒入盆中,备用一碗两碟冷水:一碟胰子、碱、胭脂虫、粉、茶、白糖、青布、白布、秤、剪刀、锁、镜子等。一盘鸡肉、花生、栗子、枣、肉桂等。在所有亲戚朋友面前
一盘胰、碱、胭脂、粉、花、茶糖、青布、白布、玫瑰桶、锁重、槌子、梳子、篦镜、金银,还有一盘红鸡蛋、花生、栗子、枣、桂圆、荔枝、西瓜、葱、姜。这时,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聚集在床前,婆婆抱起孩子,让大家加几盆冷水。她说,聪明,长流干果,她说,枣和栗子会生下你的儿子。桂圆一枝,中间三元,加金银。她说:满满一箱金子,满满一箱银子,来年就能赢得冠军的称号。然后她用木槌搅拌,直到水温合适。一边搅拌,她一边说。一搅,二搅,三搅。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弟弟跑过去,打开袋子,把孩子放进盆子里五次。孩子会哭。这是一个好迹象。奶奶口说无凭,从不停歇:先洗头,做王子;洗完腰,一代比一代高;洗鸡蛋,做知府;洗沟知州;刷牙,漱口,和别人说话,避免丢面子;有了三把梳子和两串,长大了穿上红顶,烧了你的孩子用艾球扎它的大脑和前额,在脐带上涂上烧过的明矾粉,用襁褓拍打你的孩子,用大葱打它三下,扔在屋顶上:一打机灵,三打机灵,三打邪气。拿着锁三次:头紧,脚紧,手紧。与重量相比:重量有一千磅重。照照镜子:看一看,白天的屎又黑又干净。把孩子放在茶盘上:金的放在左边,银的放在右边,这样,出乎意料的是,仆人可以得到奖赏。插花入灶:桃、杏、玫瑰、晚香玉、栀子花、茉莉、花疤、豆疹、稀疏。盆里所有的食物和银器都是奶奶的。她完全收敛了。最后,她烧死了她的母亲的院子里。她想说:母亲氏姓李,子史大人会给你的。多送孩子,少送女孩。送了床神,洗三洗完了,奶奶这才讨钱。李凌: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14页。晚清时期,民间缺医少药,婴儿死亡率高。所以民间怕育儿不大,所以有送神佛名的习俗。徐克京兆说:我我怕孩子死,有的以观音、文昌帝君、城隍地等神鬼之名,或以僧尼之名,都称干公婆。在江南区,这段感情的结束是在孩子长大的结婚那天。仪式是取回投寄时留在庙里的投寄袋,俗称拔袋。这些仪式之后,人名之间的关系就告一段落了。到了清代,汉人中也流行子女认干亲戚。据钟毓龙生死?饮食?男女分析,认教父母习俗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两家交情深厚,受子女委托,作为教父母,亲属关系较多;因为一个孩子星座运势可以t天长地久,宜送与某萧所属之人,如此可免;因为他们的孩子星座运势,它寄它们要走很长的路。它“这是算命先生的全部话,而且它对接受者来说,最常见的两个项目是什么?钟玉龙:清稗类钞?风俗,浙江人美国出版社,1983年,第492页。在南方,寄信人的父母,配着太后的寿星和十碗素菜,到被寄信人的家里去斋戒,日本父母领着,外加蛋糕、桃子、蜡烛、面条、鞋袜、鞋子等。以献干父母;准备筵席和熏香等。去祭拜干父母的祖先。对于父母送来的孩子,一种是代取名字,让他们从自己的姓氏列入孩子的排名;二、送见面礼;3.以金银锁片为目的,放在名为的纸上,寄出,叫压帖;四是衣服、帽子、鞋子、袜子等。其中t
其他的烧饼,烧酒,香烛,银锭都用来烧。和尚以他的名义命名了这座寺庙,用一张红纸写下了富宝的名字,并张贴在大门外。所以每年七月,他们的父母都要抱着孩子去祭拜胡爷爷直到他们十六岁。四周,成人礼和生日。婴儿一岁了。有一个星期的习俗。江南的孩子都要为太后的生日斋戒,戴上几百把锁,给亲朋好友送礼。钟玉龙,近邻,说杭州?说风俗:清末杭州周易习俗说,一岁要生妈妈,孩子穿鞋袜,几百把锁。一百个被关起来的人,乞求几百块钱,然后赚到钱。其中以老、古、万、年、陈五姓最为重要,意为强如万年之城。如果非要坐竹车,必须在车下买一个糖饼,表示你能坚持下去,将来一定能坐得住。亲朋好友,一双鞋袜,两碟粉做的周饼。奶奶家有更多的连衣裙,夹克和裤子。送现金的叫淬火盘的尊重。,第491-492页。孩子长大后,有送礼物的习俗。同治十年四川乐至县令说杭州请人讲学,在办公室给儿子送了三份礼物。一旦恢复,观众将被封锁,桥梁将被打破。光绪说杭州。山西说杭州还记载了加冕仪式的详细规则。作者他的意图很明显:仪式不应该被意外废除,所以他应该决心告诉世界上谁对复古感兴趣。光绪说杭州。有些地区实行简单的加冕仪式,如直隶深州,那里的士人家庭从15岁到20岁都选择戴帽子,他们的蘸宴已经废弃很久了。光绪礼。可见,虽然过去复杂的冠礼已被废除,但其遗风仍作为传统习俗在民间流行。然而,更常见的是,汉族的大多数地区将加冕仪式与婚礼结合起来。通常在婚礼前三天或一天举行。招待客人,给加冠的人写字和数字,写在墙上。从此,男方可以使用文字和数字,进入自己的祠堂,做大人该做的事。例如,直隶遵化地区的普通家庭夏天戴麦帽,冬天戴毡帽,但他们不会不要轻易戴流苏。他们只在婚礼当天使用它们,或者他们也想在加冕前结婚。光绪续增乐县志。定县男人娶妻,穿衣服,学礼仪,男孩表现得像个大人。光绪榆社县志。在某些领域,女性美国的礼物已经被婚礼前的开脸仪式所取代。即使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拧那些想用丝线洗脸的人脸上的头发,开脸仪式也意味着这个女人已经长大了。流行于四川的婚前簪花仪式,也是婚礼附冠仪式的一个例子。结婚前一天,成都的乡亲们结婚,父亲就命令儿子到场,戴上皇冠,教他如何成人。祭拜完祖先后,亲戚朋友们把头发染成红色,并喝酒祝贺。同治榆社县志。江、南溪等县在结婚的前一天,主人扩展了一次亲友聚会,并邀请了一个乡前辈的杰出人士作为主宾和四个伴娘,在东角的冠座和西角的客座。首先,他们用敬酒的方式告诉他们的祖先,客人们被邀请执行三个仪式。主宾祝冠,言传身教。仪式结束后,进行仪式。戚友们每人都带着奖金和一瓶变质的酒来祝贺他。冠先拜父母,时时拜长辈,设宴,饮豪酒。晚清时期,民间过生日、过生日的习俗相当盛行。尤其是给老人过生日,排场很大,很奢侈。一书记录了上海知府叶挺庆如何为母亲祝寿同治年间的生日。生日的前两天,衙门里全是人
【名称】观书有感【年代】南宋【作者】朱熹【体裁】七言绝句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源头为它源源不断的输送活水.(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③渠:他,指方塘。哪(nǎ)得:怎么会。清如许:这样清澈。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观书有感》二诗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朱熹像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个人履历朱熹出生于南宋时期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后,请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淳熙二年(1175),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淳熙五年(1178),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淳熙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今富奇汽车厂址),以纪念朱熹。庆元二年(1196),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在乐安流坑为村口“状元楼”题写了匾额。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在东乡路过润溪(水名)时,留有《过润溪》诗。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长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朱熹曾有“神笔”之称:又一次他将茅笔投入江内,波涛汹涌的江面立刻一时间平静,此事流传千古。还有一次,朱熹因一颗高大挺拔的松树挡住了实现,气愤地说:“你这颗树长到这么高已经很不错了!”第二天,怪事发生了,那片松树林变得整整齐齐,和原来一样高,人们去观赏时,把这片松树林叫做“齐齐松”。
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朱熹出生地--南溪书院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朱熹墓建阳黄坑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相传朱松曾求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会,朱熹学成大儒则是事实。建阳近邻有个南剑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学最初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熹十分热衷道学,与当地道学家交往甚密。这种环境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师承当时的洛学一脉“南剑三先生”李侗的教诲,开创闽学,集理学之大成,与“南剑三先生”并称为“延平四贤”。朱熹晚年定居建阳考亭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研究理学,著书立说,与蔡元定等创建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也因此喻为“南闽阙里”,建阳称为“理学之乡”,也因朱熹、蔡元定、刘爚、黄干、熊禾、游九言、叶味道史称“七贤过化”之乡。如今每年清明节前后,远在美日韩及港澳台等海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他所创立的南宋理学迄今仍被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来等国推崇。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其父好友刘子、刘勉子、胡宪三人皆是道学家。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里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统治者完颜亮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而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心情。同时,他又给负责军事的大臣写信,指出必须乘胜出击,坐视中原而不进取是不明智的。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要求的压力下,起用了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白鹿洞书院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他赶至临安,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1164年,金朝打压宋朝,隆兴协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武夷书院“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岳麓书院的。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长,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他退居崇安时期,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有鉴于此,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设立社仓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无疑是有惠于民的。此后,朱熹并在多处推行。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江西星子一带),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同时,请求政府兴修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石堤失修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解决他们缺食问题,饥民称善。 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还乡。考亭书院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赣县)江州(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当时南宋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南宋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ghf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tr jfg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乘机观书有感(13张)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建阳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观书有感(13张)
关于南充算命最灵验的地方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